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常识 >

退伍军人崔全胜:回乡做阳台农业成脱贫致富带头人

2023-02-14 16:20 作者 :生活常识 围观 :

中国网12月17日讯(记者 吴佳潼)这几天,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红泥沟村的崔全胜有些繁忙,入冬以来,来红泥乐农场考察、学习阳台农业种植知识的人一拨接着一拨,看着市民对阳台农业越来越重视,崔全胜打心眼里高兴。

崔全胜是红泥乐农场(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)的负责人,大家都叫他崔社长,他致力于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带领农户脱贫致富。2018年,红泥乐农场荣获北京市农业局“2018北京农业好品牌”、“2018北京农业好基地”等称号。

1986年,崔全胜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军人。受访者供图

退伍军人进军餐饮业

今年52岁的崔全胜是红泥沟村人,初见这位“崔社长”,他挺拔的身姿让人印象深刻。1986年,年仅20岁的他离开家乡走进军营,成为一名军人。“在首长身边的警卫一师做过警卫,立过三等功,当时感到特别神圣。”崔全胜回忆道。

“当兵的经历,让我练就了一身‘功夫’,遇到挫折不低头,哪里摔倒哪里爬。”部队生涯让崔全胜比常人更能忍也更坚韧,“这为我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,创业困难肯定很多,要迎着风往前走。”

从部队转业后,他在颐和园东门开的一家饭庄里打工,学习厨艺和餐饮知识。但创业的想法,在他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。“周围朋友都在创业,我也想做做看。就与朋友一起,在亚运村租个地方开起餐馆。”崔全胜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,而且很成功。

据崔全胜介绍,“当时餐馆火爆异常,每天11点前接订单订餐,11点后就只能到店里消费,不然店里都忙不过来。那段时间,餐馆每天净赚达三四千元。”好景不长,餐馆租赁的房子面临拆迁,崔全胜开始寻找新经营场所。这时在双桥附近有一片6000平方米的培训基地,有人推荐他去那儿发展,但他是犹豫的,“当时培训基地周边很荒凉,没什么消费人群,到这样的地方去做餐馆,会有发展么?”他问自己。最终,他还是承包下了这片基地,不仅做餐饮业,还做起了服务业,将饮食和住宿结为一体。

经常有市民在基地学习阳台农业知识,崔全胜在为市民讲解。受访者供图‍

转型做阳台农业

在做餐饮业的十几年里,崔全胜一直怀疑:“我们用的原材料到底安全不安全,大家吃后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?”带着这些疑问,他开始研究农产品种植问题,试图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。

他跑遍全国各地学习农业种植知识,参加各种有关农业的会议。经过3年沉淀,他决定投身阳台农业。“阳台农业是朝阳产业,我们以“创新、低碳、绿色、共享”为发展理念,让市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家中阳台种植安全的农产品,即有食用价值又能美化环境。”崔全胜说。

2014年,崔全胜在红泥沟村承包下112亩土地,建起日光温室标准大棚32个,成立了红泥乐农场,主要种植草莓、辣椒、茄子等30余种无公害果蔬和各种菌类。

农业之路走的并非一帆风顺,朋友质疑:“这么贵的菜怎么会有人买?”“如果种菜能赚那么多钱,人们都往城里跑什么呢?”家人也抱怨,“住得好好的房子不要了,非要回去当农民!”

阳台农业的种植也让崔全胜交了很多“学费”,种植的农作物感染了病虫害,他为了不用农药治理,反复的用日用品和以虫治虫的方法进行防治实验,在此期间农场扔掉了很多盆栽蔬果,最终他以执着的精神积累了很多养护和种植经验。

阳台农业生产步入正轨后,崔全胜就带领南口镇农户一起种植,由他组织集中培训阳台农业的种植与养护知识,提供种植材料,农户在种植期间他还亲自入户进行指导,农户种植成品后他进行回收统一销售,带领农户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。

图为崔全胜到农户家中进行指导,将阳台农业知识传授给他们,这是崔全胜工作的一部分。受访者供图

图为崔全胜为学生示范盆栽蔬菜种植方式。受访者供图

为了普及阳台农业科普知识,他还把红泥乐农场发展成为科普教育基地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、社区教育基地、农民田间学校,吸引更多市民和中小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,同时农场还开展农业科普进校园、进社区等科普教育活动。

“我做阳台农业的初衷是为自己的餐馆提供安全优质的原材料,没想到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会这么受欢迎。”如今,餐馆由崔全胜的战友打理,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农产品生产上。

崔全胜摆放从农户家收回的盆栽蔬菜。受访者供图

未来计划建康养中心

即便现在的崔全胜取得了成功,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上占据一席之地,完成了“让市民吃上绿色有保障农产品”的目标,但他仍然不满足。未来,他想扩大农场,建设“康养中心”。

“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养生,住在城市中心的人们总想有时间到郊区旅游,或者退休后到郊区生活,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。”崔全胜说,“未来我想在南口镇山美水美的地方,依托美丽乡村规划,把乡村酒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。”

在崔全胜看来,培训基地也是“康养中心”不可缺少的部分,“老人喜欢鼓捣农业,教他们怎么种菜会让他们很开心。”

有房50几间、有山有水、有阳台盆栽基地、有养老设施,市民休闲放松来这里,老人养老来这里,外省市职业农民培训住这里……这是崔全胜心中规划的“康养中心”。

标签:红泥餐饮
相关文章
  • 最忆杭州:文化味儿的小吃

    最忆杭州:文化味儿的小吃

    最忆杭州:文化味儿的小吃 杭州小吃是汉族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花式品种繁多,四季时鲜不同,有三大特色。特色岁时节令,各有时鲜美味。如春节供应各式春卷、鲜肉汤团、什锦八宝...

    2021-03-13
  • 「口述历史」四十年最忆的三件事

    「口述历史」四十年最忆的三件事

    文/骆宝根 改革开放四十年,神州巨变,有目共睹。四十年中,大事小事可书可忆的 , 不知其数。就我个人而言 ,四十年改革开放中 , 最值得忆的是三件事。 1 (一)年过半百上大学 1949 年 5 月...

    2021-03-13
  • 评论之星·视评|围炉煮茶:追求仪式感不要反被商家割了韭菜

    评论之星·视评|围炉煮茶:追求仪式感不要反被商家割了韭菜

    □孙嘉羚 刘畅 刘艳静 罗丹霞(郑州大学) 寒冬已至,集美食与社交为一体的新中式茶饮——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。三两好友围坐在小火炉旁,一边闲聊,一边烤着瓜果板栗,好不惬...

    2021-03-13
  • 大雁塔下的新店型:巴奴第三店“涮”的是“自然的美味”?

    大雁塔下的新店型:巴奴第三店“涮”的是“自然的美味”?

    暖意升腾,正是当下餐饮业之现状。 这抹“暖意”来自火锅。有媒体报道称,北京、广州、郑州、石家庄等稳步步入“阳康期”的城市中,火锅店最先排起长队。 而十三朝古都西安,作为海底...

    2021-03-13
  • 寻觅外婆家的味道

    寻觅外婆家的味道

    2018-11-26 10:38 | 浙江新闻客户端 | 见习记者 沈嘉玲 记者 陈婷 阅尽千美,深记心底的是那一低头的温柔;尝遍世间美食,温暖舌尖的仍是家中那碗饭菜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吃食的要求...

    2021-03-13
  • 这里不仅有高达“百丈”的弥勒佛,还有吃一次就忘不掉的红泥小火炉!

    这里不仅有高达“百丈”的弥勒佛,还有吃一次就忘不掉的红泥小火炉!

    千佛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距县城仅30公里。山上岩石怪异,可见千尊佛像,故名“千佛山”。 © |程巩胜 遂昌千佛山景区 推荐人:「遂昌家园主理人」刘益华 特色:岩石怪异,可见千...

    2021-03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