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知识库 > 优质用健康和美食填满冬至!带你看遍全国冬至美食

优质用健康和美食填满冬至!带你看遍全国冬至美食

[导读]:01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 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管动飞灰。 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 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,时间在...
01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

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管动飞灰。

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

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

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,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-23日之间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,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

“冬至大过年”,不少人很重视冬至的习俗,那么冬至节吃什么呢?除了我们知道的汤圆、饺子外,冬至这天还有很多传统美食。到底冬至节吃什么?

冬至饭

冬至饭分主食和副食二个部份,主食南方不吃米饭,而多食馄饨,冬至团,金银团;北方不吃馒头、包子。而多为馄饨,元宝水饺。副食主要是菜肴和汤羹。冬至节的菜肴除一般鸡鸭鱼肉之类的外,有几样菜是必须吃的,如红烧羊肉、冬笋、韭芽、南瓜菜等。

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是因为“气始于冬至”。因为从冬季开始,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,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
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适当选用高钙食品。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,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

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。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。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,寓意驱除寒冷之意。

古人喜贺冬至,今人虽多不以为节,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“年时八节”之一,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,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。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。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,寓意驱除寒冷之意。

下面我们来仔细看看,这些冬至美食!

厦门

俗语说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冬”。闽南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要食用姜母鸭、四物鸭等温性食物的习俗。姜母鸭是冬令进补的上品,用红面番鸭为原料,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,再加入老姜(姜母)及米酒等炖煮而成。且具有疏肝润肺、养胃健脾、舒筋活血、祛寒化痰等功效,特别滋补。

杭州

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。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,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,中午是油墩儿菜、冬笋、肉丝炒年糕,晚餐是雪里蕻、肉丝、笋丝汤年糕。冬至吃年糕,年年长高,图个吉利。

北方还有不少地方,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,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,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,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。

江南

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疫鬼最怕赤豆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
台湾

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,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,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,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称“祭祖”。

祭典之后,还会大摆宴席,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。大家开怀畅饮,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,称之为“食祖。”冬至节祖先,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,以示不忘自己的“根”。

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, 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、形式各异,而且意味深长。

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,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,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,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,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“擂”,所以冬至圆起名叫“擂圆”,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,味道香甜浓郁,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,令人食欲大增。

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,趁热咬上一口,香喷喷、甜滋滋、暖烘烘、软绵绵,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。除了经典的甜圆,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,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,包类似猪肉、豆腐干、冬笋、香菇、红萝卜、白萝卜等细丁,可蒸可煮,鲜香多汁,另有一番滋味。

江西

麻糍,是浙江,江西的特产,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、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。麻滋阴干后蒸、煎、火烤、砂炒皆宜。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,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,其原料为上好糯米、猪油、芝麻、花生仁、冰糖等。麻糍香甜可口,食后耐饿,有着甜、滑的口感,且软韧、微冰。成品色泽鲜白,滑韧透明。

浙江

嘉兴重冬至,俗谚“冬至大似年”,保留古风。据《嘉兴府志》(卷34·风俗)记载:“冬至祀先,冠盖相贺,如元旦仪”。

民间崇尚冬至进补,有赤豆糯米饭、人参汤;白木耳、核桃仁炖酒、桂圆煮鸡蛋等。 至今,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“桂圆烧蛋”的习俗,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,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,半夜还会肚子饿。

山东

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。相传,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赞不绝口。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。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,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,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。

在现代,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,寓意驱除寒冷之意。

潮汕

吃甜丸: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,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: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,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、屋梁、米缸等处。

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相传有两个原因:一是甜丸既甜又圆,是表示好意义,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,家人又能团聚。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,更是好兆头,这有如少数民族的“泼水节”一样。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,让外人碰上它,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。

所以,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。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。相传五谷的种子,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,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,约定每年收割时,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,以便老鼠吃。

后来,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,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,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,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,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,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,以便寻食,自此,老鼠便到处为害了。成为如今“四害之一”。

然而,这个“到处贴甜丸”的陋俗毕竟行不久,它不仅不卫生,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,也就自然消亡了。而这个“吃甜九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。

苏州

在冬至,苏州人有吃馄饨的习俗。相传,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,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。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,连声问:“此为何种点心,如此鲜美?”西施想: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,便随口应道:“混沌。”后来,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,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。馄饨皮薄馅少,汤料精致,加虾皮、榨菜末,清鲜不腻。

南北方都有馄饨这一食俗,俗谓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。那么为什么我国南北方会有这一统一的食俗呢?按汉书记载:冬至这天开始便要白日一天长似一天,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。

古人谓之冬至阳气起,故要庆贺。而夏至则阴气起,故不贺。又曰:“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。言殊穿凿。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,颇似天地混沌之象,故于冬至之日必食。”原来,古人将馄饨寓意为天地浑沌之偶像而敬之、食之,才产生了我国汉族南北方共同的这一食俗。

馄饨的制法与水饺略想象,只是水饺皮面不加碱发面,呈圆形,馄饨皮面呈方形,并薄如纸。馄饨的形状也是不断演进的。旧时的馄饨(宋代之前)与水饺没有多大区别。而现时的馄饨形状与水饺区别就大了。馅芯则两者相同,一般有:猪肉虾仁、三鲜、白莱牛肉、韭菜馅、什锦馅等。

河南
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河南人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

吃“捏冻耳朵”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。缘何有这种食俗呢?

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,他着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张仲景有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。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

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
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至今河南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水饺的制作较方便,皮面、馅子一般都自己动手做。该芯拌好后,一边拱皮面,一边包饺子,趣味无穷。我国北方冬至食坟子还讲究“原汤化原食”,即饺子吃完后,每人需喝一碗煮饺子的汤,说是可以帮助消化。

现时的水佼,大多还是家庭自己制作,各饮食店也有卖,更有速冻饺子应市,和速冻馄饨一样,极受人们欢迎。

河南各种馅儿的饺子,个儿大、馅儿足,是河南人在冬至里最好的一口。河南省省会郑州还有“烩面之城”的雅号,在满街的烩面馆,尤其是在老字号,点一碗羊肉烩面,点一碗三鲜烩面,真想在寒风中喊一声“真中!”

过去,人们曾把冬至当作过年,庆祝相当隆重。商店、手工业和学塾都要放假一日。民间有谚语说:“冬至大似年,先生不放不给钱;冬至大如年,东家不放不肯歇;冬至大似年,家家吃汤圆,先生不放学,学生不给钱。”

 

“冬至大如年”,“肥冬瘦年”。这些说法当然有其道理。冬至的时间已经靠近过年,其庆祝规模实际上也不抵过年,为什么却说“冬至大似年”呢?原来这是一种历史推移的现象。

更古的时候,人们推行另一种历法,大概是以冬至为元旦,隆重庆祝。改用农历以后,冬至才退居次位,不再是过年的日子了,但民间积习难忘仍牢记冬至的意义,因而才有“冬至大似年”的说法。

这很类似我国今天既用公历又用农历。既有公历的元旦,又有农历的新年,但民间还是对农历新年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对公历的元旦一样。

冬至节包含2天。冬至前一天名为“小冬”,冬至日才叫“大冬”。有的地方认为“大冬大似年,小冬不值钱。”而我国南方则重视“小冬”,称小冬为“冬至夜”,并认为“先有冬至夜,后有冬至早”,“有钱吃一夜,无钱冻一夜。”可见对“小冬”的重视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品读文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
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发帖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