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常识 >

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(除夕的由来)

2024-05-23 14:12 作者 :小品 围观 :

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(除夕的由来)

除夕夜又叫“过年”、“团圆夜”,传说这一天夜里子时这一天的晚上,人们要守岁祭灶,取“除恶务尽”之意。这一天是“年”的生日。除夕之夜,有除旧迎新、吉祥如意、丰衣足食之意,又称“岁除”。农历正月初一称“元旦”,中国民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要贴春联。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,并吃各种食物和肉食,表示新年已到,生活富足美好,来年更加美好。“除夕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》:“其乐《小雅·斯干》之乐,民之所求也。”意思是:这个节日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全家团聚。

1.除夕的由来

除夕之夜,是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。春节习俗有很多,最常见的就是吃团圆饭,其次是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包饺子等。这是由于旧俗,古时过年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,表示团圆气氛,所以被称为团圆饭。除夕在唐代就已流行,民间有了“过年不打烊”的谚语。宋代开始有了庆祝新年的习俗和活动:贴门神联、放鞭炮以及除夕之夜要守岁、禁火等。清代则更为隆重。

2.关于传统习俗

到了清朝,每年元旦前后,我国北方,特别是北京地区,除了举行盛大的庙会和各种庆祝活动外,还有祭火、舞龙舞狮、舞草龙等民俗活动,在春节期间,人们还要忙着贴春联。其实,最早的春联只是写着“福”字,后来人们才渐渐有了“年”字的雏形:有了“元”字,人们就有了春联;有的春联已经“年”字化了;还有的春联已经省略了“年”字;而有的则已经没有了字。除夕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,那时人们认为“年”字旁与“子”谐音,故以“元”字来代替;后有记载称“年”字还会与人的姓谐音,故把这一天叫做“元旦”(或曰除夕);又有传说称农历的腊月二十四为“小年”、二十三为“荒年”,于是人们就把十二月二十四这天叫除夕了;也有说正月初一是新年开始的日子(也有人说是在正月初三)。当然,也还有传说指的是在民间人们的传说中腊月最热闹。在古代民间传说中称腊月会出现一种怪鸟——“鸡》(又称年鸡)”,故称之为年狗而得名;又相传这一天夜里子时这一天的晚上,人们要守岁祭灶取得除恶务尽之意;又有说法称除夕最重要、最热闹的习俗是祭灶。

3.春节的禁忌

我国各地都有大年初一忌动针线、穿新衣的习俗。在民间,正月初一也不能轻易打骂人,在家里会被称为“闹岁”。初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。扫墓的风俗由来已久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中说:“夫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年,日也,从月而来,从日而去,故曰元旦。”中国人重视农历新年的习俗由来已久。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,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不过的日子。春节时中国人家家户户都会走亲访友,团拜亲朋。

标签:
相关文章